《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教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得靠在课堂上同步拓展阅读指导,开阔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一、对接地气、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农村小学生,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借助课堂来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1.以讲诱读。我们想让学生学了《草船借箭》读名著《三国演义》,可用“张飞据水断桥,露出愤怒的眼神,横握长矛,大声吼道‘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无一人敢前进……”这样生动的描述和戛然而止来诱发学生阅读欲望。这真的管用。
2.榜样导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学完《匆匆》后我和学生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背影》,一起感悟到了背影的力量与高大,而此时此刻再读《绿》《春》,已水到渠成。所以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笔记,一起撰写读后感,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就会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指令诵读。诵读经典是“气自华”的必要条件。课堂上可采用“同题异文”、“同人异文”等途径拓展古诗文的阅读量,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阅读效果。
4.激励助读。“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每个人都有被欣赏与悦纳的愿望,特别是小学生。我们要不失时机为“孩子找了一篇同作者的作品,或者找了一篇和课文题材相同或寓意相同或思想感情相同的作品”而进行激励、表扬、喝彩,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阅读动力。
5.展示逼读。利用少年宫、社团活动等大型活动展示他们背诵的经典篇目或情感朗诵的心爱的作品,培养诵读小专家、演讲明星、小作家等;通过大型展示活动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以迫使阅读兴趣不高的同学入队入列。
|